,旨在推进虚拟仿真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地融合,加快科学研究在虚拟仿真领域的发展,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参赛队伍可结合自己学科专业、行业背景,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选择虚拟仿真软件(鼓励使用国产软件),自拟作品主题,设计虚拟仿真技术路线并提交方案;在方案通过初赛评审后,参赛队伍可通过查阅文献或参考已有数据,依照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得出结果。最终参赛作品将由参赛队伍进行展示答辩,由大赛专家组评审。参赛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和使用价值,可应用于科学普及、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等领域。
(3)推动虚拟仿真在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促进各个学科专业在虚拟仿真领域的发展。
(1)本大赛为团体赛事,须以队伍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队伍最多可配备3名参赛选手,不多于2名指导教师。每支参赛队伍的首位选手作为领队,负责与大赛组委会进行通讯联络;
(2)本届大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来进行。其中报名、初赛方案提交、决赛作品提交在赛事官网仿真秀平台()进行;初赛方案评审、决赛作品答辩的线上平台及线下地点待后续通知。
(3)本大赛为免费赛事,组委会不收取报名费用。其它因参赛产生的食宿、差旅、软硬件及耗材费用由参赛方自行承担。
本届大赛的参赛选手必须是2025年度高等学校在籍研究生或本科生,指导教师须为在校专职教师。
参赛队伍由符合上述人员要求的群体自行组成。每个参赛选手仅可加入1支参赛队伍,每个指导教师可最多同时指导2支参赛队伍。参赛队伍分为研究生组和本科组,大赛分组以每个队伍最高学历同学为准。
参赛队伍报名确认后不得随意变更。如在大赛过程中出现成员因故无法参赛、成员替换、成员补充(需有相应名额剩余)等情况,需由参赛队伍所属单位出具书面申请说明,并最晚于决赛作品答辩开赛 10个工作日之前提交至大赛组委会,经核实后确认变更。若参赛队伍整体无法参赛,则视为自动放弃竞赛。
参赛队伍领队须将队伍成员的报名参赛信息及材料如实提交至大赛官网。参赛队伍成员应始终与提交确认的信息保持一致,并在各个比赛环节进行确认。
参赛队伍须签署《大赛承诺书》等相关材料。参赛队伍须取得授权,以在大赛官网公开公示方案、作品及相关材料。参赛队伍不可直接用过往公开赛事中已参赛的方案或作品,可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修改,或重新设计。方案或作品文档中不得包含参赛队伍的单位、人员及其它可能泄露参赛对象的信息。
参赛队伍领队须在指定日期内于仿真秀平台专属赛事页面注册报名,填写队伍信息。报名后,大赛组委会将安排多次线下/线上虚拟仿真技术技术论坛活动/往届获奖选手分享交流会,为参赛队伍提供与虚拟仿真领域专家、虚拟仿真公司高级工程师以及往届获奖选手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参赛队伍领队须在规定日期内提交项目设计书(指定ppt模板),阐述创意核心思路和完整的设计的具体方案(项目设计书应包括设计目的和意义、设计内容、设计思路和步骤、可行性分析等内容)。如有需要,参赛队伍也可提供别的形式的相关附件。
组委会汇总提交的项目设计书文案和附件,由专家评审团进行材料评审。根据评分结果评选出入围决赛的项目方案和参赛队伍。
入围决赛的参赛队伍进入项目开发环节。参赛队伍须按其提交的项目设计书进行开发,并由参赛队伍领队在指定日期内提交完成后的作品(决赛作品应包括过程实施记录、计算结果展示分析、总结阐述等内容)。如有需要,参赛队伍也可提供别的形式的相关附件。
决赛以现场展示和答辩形式开展。参赛队伍完成身份验证(学生证、身份证)后,由选手代表阐述并展示作品;大赛专家评审团针对作品进行提问,参赛队伍现场答辩。最终根据初赛和决赛评分综合评选出各个奖项。
奖项名额如下,未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决赛选手均颁发优秀奖证书,获得二等奖及以上队伍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奖项设置会根据参赛队伍数量和参赛作品质量做适当调整。